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,這一「穴居式」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。窯洞廣泛分佈於黃土高原。目前,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,人們蓋起了磚瓦房,很多土窯洞正在被填埋,變得越來越少。
近日,筆者再次走進中條山下的土原,走進了一戶土窯人家。

這戶人家住著一位80歲的趙大娘和她57歲的兒子。趙大娘的老伴在10年前去世,大兒子常年在外打工,小兒子王富民在幼年時患上了小兒麻痹症,因當時農村治療手段落後,沒有得到有效醫治而落下了左腿殘疾,只能靠拄著雙拐行走。王富民沒有娶媳婦,一直跟著父母生活。父親去世後,他就和母親相依為命。當日,筆者走進窯洞時,母子倆正在做午飯,王富民拄著拐杖在幫母親壓麵條。

趙大娘的農家院分為兩層,地面之上是兩間磚瓦房,低於地面的是幾孔窯洞。窯洞和磚瓦房之間,有一條彎彎的上下臺階相連。「窯洞是我和孩子爸爸結婚時挖的,有60年了,磚瓦房是後來蓋的,所以就形成了現在一高一低兩部分。」趙大娘說,因為窯洞冬暖夏涼,磚瓦房蓋起來後,很少在裡面住,一年四季幾乎都在窯洞內生活。圖為趙大娘將麵條煮進燒開的水中。


用戶評論